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深度热点

教师该如何与科技赛跑

发布日期:2018/5/18 9:13:36 访问次数:3044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面对来势汹涌的人工智能大潮,当我们还来不及预测时,未来已至!与历次技术革命不同,此次机器替代的不只是我们的手足、耳目,还包括大脑。这意味着,包括教师在内的脑力劳动者,同体力劳动者一样会遭遇人工智能的严峻挑战。今天的教师,不是你想不想迎接挑战,而是已经站在了与科技赛跑的跑道上。教师应认清形势,主动实现角色转换,在人机竞赛中赢得先机。

教师面临严峻挑战

今天的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哪些挑战?

一是教学“人机大战”中人类教师可能不如机器人。今年国庆节,有教育机构举办了一场教学“人机大战”。此次活动招募了78名初中生和3名拥有17年教龄的高级教师,实验组学生完全使用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进行学习,对照组则进行真人授课。据了解,对照组3名授课教师都是优秀教师,曾经获得过许多奖项。4天过去了,人机大战的结果显示:接受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学生,平均分高出接受人类教师教学组近10分,人工智能取得暂时“胜利”。这一结果让不少媒体惊呼,人工智能有可能抢走人类的饭碗,教师的职业将被取代。

二是教师部分工作正在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去年5月10日,一条新闻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名为吉尔·沃特森的机器人代替助教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回复电子邮件或在论坛发帖时,沃特森的语气比较随意,而且多用口语,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提供细致准确的回应。机器人为学生授课5个月,期间没有任何学生发现问题。直到被告知真相,学生才意识到他们的助教是机器人。对此,许多人深感震惊。

由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少人惊呼机器人有可能逐渐抢走人类的饭碗,取代包括教师在内的多种职业。去年《科学》杂志做了一个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50%的劳动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将达到77%。

教师智能教学探索

目前,人们在激烈争论人工智到底能不能取代教师这个话题。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教育变革提供强大的工具。随着这种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教师传递知识的作用将越来越小,人工智能可以教学生知识和技能,代替教师的部分功能。而在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自主情感、自主意识和自主思维的情况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能力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基于智能教学系统环境下的未来学校探索工作,像目前广受关注的美国AltSchool等。从2010年开始,我们也在分别利用一些国外智能教学系统在北京、成都、广州等地进行智慧课堂教学实验,并取得显著成效。IDIIL智能教学系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具备个别化学习、发现式学习、交互式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通过培养学生自信心、专注力、独立性、思考力、积极性、自识力等六大核心素养,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同时,它以“关爱、启迪、快乐”为宗旨,追求让每个学生在内心得到关爱,在智慧上受到启迪,在学习上享受发现的快乐。

可以说,智能教学系统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从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学生认知规律上,以及从评价体系上等方面改变了教育。智能教学系统支持下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学习中心,学生不分年级、不分班级,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与成长,体现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精神和追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学校教学的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状况。

这样的智能教学系统,一是提升了学生品质,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一个学困生,突然回家说“妈妈,我有可能喜欢上数学了”;有一所学校初一的学生上数学课,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不愿意离开教室,教师没办法,只好向下一节课教师借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最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找到学习自信。一位被贴上“弱智”标签的孩子说:“感到英文没有那么难,我也能学!”从此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随着学生品质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变化。在一个由“学困生”组成的班级中,87%的学生有了进步,学业成绩年级排名提升了4-46位。这些“学困生”进步更加显著,往往由原来的厌学、惧学、弃学转变为自信、快乐并享受学习。

二是改变了教师本身。智能教学系统可以让教师重新焕发出活力。有教师动情地说:“我对于分层分出的那个最弱班级学生感到无能为力,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挫折感,也常常陷入自责之中。”现在有了智能教学系统,她感到“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教育方式”。

教师角色转变

今年初,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的报告中尖锐提出,“网络原住民”增多,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网络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学习、生活、成长,如何做好引导规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如何促进线上与线下正向融合、虚拟与现实良性互动,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我认为,未来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被誉为“PISA之父”的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认为:“以前,所有的知识都蕴藏在书本里,像一个编码等待我们去寻找,找到了就认为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而今天的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则是一个罗盘,他们要用罗盘开启自己知识寻求的征程,并且去寻找他们以前不一定可以找到的答案。”提供“罗盘式”教育,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拥有互联网思维,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从以传统学校“三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转变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应成为项目和课程的设计者。像美国的HTH学校,教师设计自己的跨学科协作课程、创造综合的项目、开展小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启发者。像美国IDIIL智能教学系统,教师成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学习成效的分析者等。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是一场革命,教师必须突破人类弱点,大胆尝试,探索未来教与学方式。曾因做过“墙中洞实验”、上过两次TED节目而闻名于世的印度科学家苏加托·密特拉教授,进行过孩子是如何实现自我学习的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6岁-13岁的孩子,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他们可以自己组织起来,以小组的形式学会一切。

总之,教师应积极走进“互联网+”时代,拥抱互联网,并成为学生网络生存的同盟,而不要成为学生使用网络的“天敌”。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科院“基于IDIIL智能教学系统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课题成果)